俄乌战场冒出的黑烟,竟然也被一些西方媒体拉到中国头上,说什么中国歼-16的技术来自苏系战机、俄军受挫就等于解放军不行。这样的说法把五代机和四代机搅在一起,显得既肤浅又不专业。真正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,中国空军和俄军早就不在同一条赛道上——光是歼-20隐身战机的数量,就远超俄罗斯现有的苏-57。
俄军近几年的表现确实让人吃惊。三年多战事下来,最新统计显示俄方损失了约100架战机,差不多占其现役机队的十分之一左右。苏-35被击落、A-50预警机坠毁、还有消息称短时间内损失三架苏-34,这些都说明问题严重。但把锅甩给飞机本身是看问题的误区——俄罗斯的深层问题在于整个作战体系老化,落后了几十年。
俄军的指挥与控制、情报侦察与通信体系(C4ISR)并不现代化:侦察数据的处理不能实现实时共享,战场态势更新缓慢,战术通信有时甚至靠民用手机应急,预警与指挥岗位旁边还留着纸质地图。这种体系在面对北约提供的实时情报和现代化防空网时,非常被动。再加上电子战、对抗压制能力不足,俄机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就像在嘈杂舞池里听不到指挥一样,难以发挥应有作用。
相比之下,中国空军强调的是“体系化作战”。歼-20不仅追求隐身设计——通过特殊涂层与机身布局减少雷达反射——而且与预警机、电子战机、地面火力、无人机群通过数据链紧密联结,形成实时共享的战场画面。比如具有有源相控阵雷达的空警-500可以把探测到的目标信息直接传给歼-20和歼-16,双方几乎能同步看到同一张“战场地图”。同时,火箭军的反辐射手段会优先打击敌方防空雷达,一旦对手雷达一开机就可能被定位打击,这样的组合让对方难以隐藏。
精确制导武器的充足与否,也是两军分水岭之一。俄军在冲突初期还在大量投用非制导“大铁炸弹”,迫使一些飞机像苏-34那样冒险低空突防,从而被便携式防空导弹命中。相比之下,解放军早已把精确制导武器常态化,像歼-16这类飞机能挂载远程空空导弹与精确制导炸弹,具备较强的超视距拦截与打击能力。再配合数量可观、覆盖全场的无人机编队,敌人根本没有太多机会靠近单挑。
从工业产能看,差距也很明显。珠海航展上展示的歼-20做工精细、细节处理严谨;反观苏-57在外观与装配上还带着一些老式痕迹。更关键的是产量:中国的歼-20产量和四代机的年产能力都很高,而俄罗斯的苏-57产量长期受限,这在消耗型的现代战争里是个硬伤——失去几十架战机,对俄方冲击更大。
实际上,俄乌冲突成了很多战术与技术教训的“练兵场”。单兵便携防空系统的威胁、无人机在情报与打击上的作用、高精度制导弹药的重要性、以及电子战与C4ISR体系的决定性作用,都是显而易见的结论。中国在观察并吸取这些经验的同时,也在加快发展相应战术和装备——从隐身无人机与有人战机的协同,到把高超音速与远程轰炸能力整合进战斗序列,目标都是为了把战场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总之,把俄军的失败简单归结为飞机“差”,或把某种飞机型号当作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,都是片面的。现代空战更讲究整套体系的协同和持续补给能力。俄军在体系与产能上的短板,才是导致其在冲突中屡遭挫败的根本原因;而解放军注重体系化、精确打击与规模化生产的优势,则使其在未来战场上拥有更大的主动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