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文称,自10月1日起,将对所有品牌或专利药品征收100%关税,再度引发了全球医药市场的震荡。加征关税给医药企业全球化进程平添了许多不确定性与现实阻力,但也倒逼企业在风浪中不断寻找稳定和强大自身的方法。
作为A股医疗器械“一哥”,迈瑞医疗表现出高度的前瞻性与灵活性。在今年5月举行的股东大会上,谈到美国加征关税对公司可能的影响时,迈瑞医疗董事会秘书李文楣就曾表示,2024年,公司在美业务大约占到集团销售收入的6%,占比并不大,但美国作为迈瑞的战略市场,地位重要。为缓冲潜在关税冲击,公司已于2024年提前完成对美国市场的一年备货,预计2025年销售将不受影响。
此外,为了缓冲关税波动对业务带来的影响,不少国产医械企业已经在海外加速布局产能,以“产地多元化”来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。例如,迈瑞已在全球除美国以外的14个国家布局了生产基地;英科医疗在越南等地建立生产基地;圣湘生物将在印尼进行分子诊断试剂和设备以及其他IVD(体外诊断)产品的本地化生产;巨翊科技在新加坡成立分中心,将逐步建立先进制造、先进研发基地。这些布局不仅有助于缓解关税压力,也推动企业更深入地嵌入区域产业链,增强全球运营能力。
在调整海外供应链的同时,企业也在用持续的技术创新加速核心部件国产化,减少对进口的依赖。例如,迈瑞医疗在AI医疗与高端IVD设备领域持续投入,推出“启元围术期医学大模型”等多款创新产品;联影医疗实现了全线高端医学影像及放疗产品核心部件自研自制,显著降低对进口关键部件的依赖。
在生物制药领域,中国创新药的国际化进程亦未因外部壁垒而停滞。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数据,从交易规模来看,2025年前8个月,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额高达874亿美元,远超2024年全年的554亿美元,呈现井喷态势。这表明,中国创新药正凭借扎实的研发实力与临床价值,获得越来越多国际市场的认可。
变动不居的关税政策虽为全球医药产业带来短期不确定性,却也倒逼中国企业加速走向更自主、更开放、更具韧性的发展路径。无论是产能的灵活转移、关键技术的攻坚突破,还是创新成果的加速出海,中国医药企业正以创新、智慧和勤奋,在挑战中开辟出一条属于自身的国际化道路。
南方日报记者 梅子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