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开国大将,陈赓在军事上的经验可谓独树一帜。如果要说谁在外交战斗的经验上仅次于他,可能没人敢说第一。陈赓不仅参与了抗法援越,还参与了抗美援朝——他所经历的战斗,远超一般军事指挥官的生涯。抗法援越期间,陈赓不仅是指挥者,更是全权负责的主将;而在抗美援朝时,他则担任了志愿军副司令员兼三兵团司令员、政委,掌管整个战局。陈赓的军事生涯,可谓是极为丰富且充满挑战的。
1950年,陈赓受命赴越南指挥抗法作战。在初到越南时,他的指挥并不顺利,但这并非是能力问题,而是因为他指挥的北越军队与法军对抗时,战斗力都相对较弱。尤其是北越军队,既缺乏经验,又缺乏良好的训练。陈赓在其1950年10月4日的日记中写道:“越南与法帝真是一对绝妙的对手,两方面的战斗力都不相上下。”这段话言辞含蓄,背后其实是对两者战力的极度否定。陈赓所指的“不相上下”其实是在形容双方几乎一样的“弱鸡”状态。
陈赓刚刚进入越南时,就深刻意识到法军的战斗力之差。比如,距高平仅15公里的南山兵工厂,法军曾三次发起进攻,甚至动用了上千名步兵、炮兵与二十架飞机,投下了四百吨炸弹。然而,这一切的进攻最终都被兵工厂的工人击退,陈赓认为,用一个解放军连队就能轻松攻克这个据点。他甚至在日记中写道:“此间地形并不险要,傍山设厂,无可防御,法帝力量之弱,由此可见。”
面对如此局面,陈赓不得不亲自面对北越军队的指挥问题。他要指挥的这些士兵,甚至缺乏基本的军事训练。为了带领这些“菜鸟”军队赢得胜利,陈赓不仅在战前做了大量的动员工作,还要一遍遍地讲解作战策略,甚至有时要像教小孩一样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开枪。即便在最终的胜利之后,陈赓依旧感到不满:“(北越军队)在执行命令中有许多缺点,拖延、迟缓、不坚决。”
这段时间,陈赓在越南面临的另一个困难是缺乏足够的战斗意志和准备。尽管越南方面给予了他极高的礼遇,诸如五小时一小宴,十小时一大宴,甚至专门派出三位女士为他准备饮料,但这些都无法弥补北越军队作战上的软弱和拖沓。陈赓在日记中写道:“越共的招待,使人不安,叫作五小时一小宴,十小时一大宴,上马香蕉,下马柠檬,饭后咖啡,睡前菠萝。”
尽管如此,陈赓仍然坚持前行,他的任务是帮助北越军队打通援越通道,确保战斗取得胜利。1950年9月2日,陈赓回忆到:“法帝伪造情报,谓陈赓与武元甲7月1日在华越边境见面,并订立军事条约。好笑得很,实际上我早已成为越军上宾,筹划作战矣。”
在与胡志明的会面中,陈赓详细阐述了自己的作战计划,并得到了胡志明的极高评价。胡志明甚至在听到作战计划后,引用了古诗《咏梅九首》中的名句,以示对陈赓的敬佩。陈赓自己也是一位军事才子,虽以大将军著名,但他的诗文才华也令人称道。在一次闲暇时,他还写下过一首诗,感慨道:“沙场驰驱南北游,横枪跃马几春秋。”这首诗从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他在沙场的豪情与决心。
陈赓制定的“边界战役”作战计划,精准且明确。计划中强调“只打歼灭战,不打消耗战、击溃战,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。”为了确保战斗成功,他还集中优势兵力、火力,逐个打击敌人较弱的据点。然而,尽管陈赓制定了周密的计划,但在执行过程中,北越军队还是暴露出许多问题。比如,指挥员与部队之间缺乏协调,作战进程时常延误,甚至出现部队因为恐慌而自行撤退的情况。
即使如此,陈赓依然没有放弃。他亲自深入战场指挥,解决了指挥中的问题。经过数日的不断调整,陈赓终于带领北越军队取得了边界战役的胜利。尽管过程中充满了艰难和波折,但陈赓的决心和勇气最终带领这支军队击败了法军,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。
陈赓在战后总结道:“此次胜利,越方同志欢喜若狂。”但他也指出,北越军队在胜利后的战场处理上十分混乱,甚至连战场都没有进行清理,造成了极大的隐患。即使在如此混乱的局面中,陈赓依然坚持不懈,最终斩下了高卢雄鸡的脑袋,这一战成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