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27日,美国对印度商品加征的50%惩罚性关税正式生效,这一举措如同在美印关系的平静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,激起千层浪。据相关报道,特朗普重返白宫后,打着“美国优先”的旗号,对印度发起“极限施压”。7月底,他先是宣布对印度商品征收25%关税,随后又以印度大量进口俄罗斯石油为由,再追加25%的关税,将印度出口商品的关税税率一口气抬到50%。
这对印度出口而言,无疑是一记重拳。印度每年对美出口额高达865亿美元,其中约602亿美元的商品直接落入50%关税的范围。印度智库预测,受影响的行业出口可能暴跌70%,印度纺织、珠宝、海鲜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数百万就业岗位都将受到冲击。特朗普甚至将印度与俄罗斯并称为“死亡经济体”,这种刺耳的用词,对于正力争在国际舞台展示“新兴强国形象”的印度来说,是可忍孰不可忍。印度总理莫迪“心里有火”,在关税落地前夕罕见放出狠话,表示无论压力多大,印度政府都不会牺牲农民和小企业家的利益,这实际上是对美国的“正面硬怼”。
与此同时,德国媒体曝出一个有趣消息:过去几周,美国总统特朗普曾四次致电莫迪,但莫迪一次也没接听,一律“已读不回”。这无疑是在外交层面上给特朗普难堪,作为一向被华盛顿拉拢的南亚大国,印度对美国采取“冷暴力”,意味着美印关系正在快速走向恶化。美印之间曾经看似紧密的合作关系,在特朗普的关税“大棒”下,瞬间变得岌岌可危。
印度“硬刚”有因,外交姿态彰显自主
印度此次对美国的强硬回应并非一时冲动,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。印度外长苏杰生抱怨,美国一边标榜亲商,一边打压别国做生意,这种双标政策没有道理。更关键的是,苏杰生还明确指出:“如果你们不喜欢印度买的石油,那就不要买印度的成品油,没人强迫你们。”这句话直白地传递出印度坚持“战略自主”的姿态。
印度的“拒接电话”,并不是简单的情绪化行为,而是一种外交信号:在美印关系中,印度不愿意只做“听话的小伙伴”。长期以来,美国试图将印度纳入自己的战略轨道,让印度在印太战略中扮演“抗中联盟”的重要角色。然而,印度有着自己的外交逻辑和战略考量,它不愿意完全听从美国的指挥,成为美国遏制其他国家的棋子。
虽然有消息称,印度正计划减少对俄石油的进口,给美国一个“台阶”,但这只是策略性让步。印度深知,在国际政治舞台上,不能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。与美国保持一定的距离,同时加强与其他大国的合作,更符合印度的国家利益。
印度“左右逢源”,平衡外交谋利益
在与美国僵持的同时,印度近期加大了与中俄的互动。一方面,印度积极参加金砖机制,力推“去美元化”议程。今年以来,印度在金砖会议上频繁发声,支持扩大本币结算,这与俄罗斯、中国的立场高度契合。通过参与金砖机制,印度可以加强与新兴经济体的合作,提升自己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地位,减少对美元的依赖,降低美国经济制裁的风险。
另一方面,在中印关系上,虽然边境摩擦问题依然存在,但印度近期释放了一些缓和信号。8月中旬,印度高级别代表团出席了在中国举行的多边会议,还与中方在经贸合作上进行沟通,特别是印度总理莫迪来华参加上合峰会。有分析指出,莫迪当局正在利用对美关系恶化的契机,向中国示好,借此平衡美国的压力。
至于俄罗斯,尽管印度计划小幅削减俄油进口,但对俄罗斯的整体依赖度仍在高位。数据显示,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仍占到俄总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。印度还在继续采购俄制军火,并与俄方保持在核能、航天等领域的合作。印度这种“左右逢源”的外交策略,使其在中美俄之间游刃有余,通过平衡各方关系,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。
对于此事件,你有什么想说的?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加关注。
注:文中插图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