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正式对印度输美商品征收 50% 的高额关税,这一政策一落地,便让本就充满摩擦的美印关系再度紧绷,犹如在火药桶里又泼了一桶热油。就在关税生效前夕,特朗普连着四次给莫迪打电话,却次次都无人接听;与此同时,美媒却传出印度即将削减俄罗斯原油进口的消息。表面上印度态度强硬,但背后又暗暗做出妥协。莫迪为何拒绝接听特朗普的电话?而印度减少俄油采购的背后,又有哪些难以言说的考量?
特朗普政府此次对印度的关税政策,可谓是“步步紧逼”。8 月初,美国先对印度商品加征 25% 关税,紧接着在 8 月 27 日再度加码 25%,使得印度输美产品的关税总额直接飙升至 50%。原因看似简单:印度购买俄罗斯原油的数量庞大,让美国心生不满。但若深入分析,这背后远不止能源问题。单就经济账而言,去年美印之间的贸易逆差高达 457 亿美元,一向推行“美国优先”的特朗普,必然要动用关税手段来缩小逆差,同时逼迫印度在农产品、乳制品等领域对美市场进一步开放。
更深层的考量,则是与全球产业链布局相关。近年来,印度依靠庞大劳动力和逐步改善的基础设施,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前来投资建厂,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日益提升。美国此时对印度商品征收高额关税,说白了就是要扰乱印度的发展节奏,把资本和产业重新吸引回美国,以维护自身在全球产业链的话语权。
面对美国接连的“关税重锤”,印度并未选择立刻低头。印度外交部公开回应称,美国的做法“不公平、不合理”,并强调进口俄罗斯原油完全是出于自身能源安全的需要,与美国无关。而莫迪的表现更为直接,他在特朗普四次致电时全都没有接听。
莫迪拒绝接听电话,其背后原因有两点:一方面,他对特朗普的态度早已满腹怒火。美国不但强征关税,还公开称印度是“死亡经济体”,这种言辞自然令莫迪难以忍受。另一方面,这是他刻意传递给国内的一种政治信号。当前印度民族主义情绪高涨,民众极度看重国家尊严。如果莫迪在对美关系上表现出一丝软弱,反对派必然会批评其“出卖国家利益”,从而影响支持率。因此,他拒接电话,既是表达不满,也是刻意向国内民众展示对美强硬的立场。
然而,就在印度表面强硬的同时,彭博社报道称,从 10 月起,印度炼油厂计划每日减少 20 万至 40 万桶俄罗斯原油的采购。知情人士透露,这被视作一种“适度妥协”,但不会彻底切断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。印度在嘴上可以喊得硬气,但在经济现实面前不得不有所让步。毕竟美国 50% 的关税杀伤力极大。以纺织业为例,这个行业养活了上千万印度人,美国市场又是其出口的重要阵地。关税骤增意味着商品价格竞争力大幅下降,订单可能锐减,工厂被迫裁员,就业和经济稳定都将受到冲击。为了稳住国内经济,印度只能象征性地调整对俄石油的进口规模。
不过,这种让步更多是一种权宜之计,而非彻底倒向美国。俄罗斯石油不仅价格低廉,而且供应稳定,更有长期合同在背后支撑。若完全断供,印度短期内根本无法找到合适替代者,能源安全将面临巨大风险。因此,印度削减俄油更像是一种姿态,既要安抚美国的怒火,又要维持与俄罗斯的合作关系,努力在美俄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。
短期来看,美印矛盾难以完全消解。高关税的负面效应会逐步显现,印度出口产业受冲击后,或许会采取反制措施,美国方面则可能再度升级制裁,双方关系陷入拉锯。但从长远来看,美印关系也不会彻底破裂。美国在推行“印太战略”、遏制中国的过程中,必须依赖印度;而印度在经济发展、科技进步和教育合作等领域,同样需要美国的支持与资源。真要完全翻脸,对双方都弊大于利。最终,美印大概率会在反复博弈中找到某种平衡点,或是通过谈判互相做出有限妥协。未来,美印关系的走向,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全球战略格局的演变。